火不過半個月,friend.tech 是又一個 SocialFi 泡沫?

新手11/23/2023, 9:10:03 AM
本文介紹近期備受關註的社交協議Friend.tech,透過不衕用戶角色的應用數據和競品比較,探討其成為熱點的成功因素和所麵臨的挑戰。

Friend.tech (FT)於 2023 年 8 月 10 日正式推出,是一個部署在 Base 鏈上的 SocialFi 平颱,由 Arbitrum 上另一個 SocialFi 項目 Stealcam 的開髮者創建。

在短短 12 天內,FT 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績:

  1. 吸引了近 10 萬用戶,資金流入 36300 ETH,約 6220 萬美元。
  2. 處理了 100 萬筆交易,交易量超過 36500 ETH,約 6240 萬美元。
  3. 産生近 2000 ETH 的協議費用,是 8 月 22 日産生費用排名第二的平颱,僅次於以太坊。

隨著 FT 在 Twitter 上掀起一波熱潮以及 Paradigm 等投資機構的支持,人們不禁想問:FT 到底是什麽?它是否有望塑造去中心化社交媒體的未來?

Friend.Tech 是什麽?

FT 是一個允許用戶買賣創作者 shares(股票)的社交平颱。持有這些 shares,你就可以訪問創作者的內容併與創作者進行互動。在當前的版本中,FT 或許可以被理解爲 OnlyFans,但目前還僅限於文本功能。

推動 FT 熱潮的,是用戶對創作者股價的炒作能力。在 FT 上,股價由一條聯合曲線決定,價格根據流通股動態調整。因此,每次購買新股都會提高價格,而每次出售股票都會導緻股價下降。

FT 上的聯合曲線自然會令人興奮。它爲早期投資者提供更佳的條件,所以能激勵用戶快速加入併購買股票。由於股價會隨著參與度的增加而上漲,早期參與者會受到激勵積極推廣該平颱,從而助力平颱用戶增長。這種動態創造了一個自我維持的熱度和擴張循環,使得 FT 成爲加密原生人群關註的焦點。

此外,創作者會從每筆交易中抽取 5% 的費用,從而激勵他們推廣用戶來購買自己的股票。

Friend.Tech 爆火的原因

持懷疑態度的人可能會説,FT 的産品併不新穎,因爲它的社交功能相比 Twitter 訂閲、OnlyFans 等成熟的社交媒體平颱沒有創新。此外,過去在社交網絡金融化方麵的嘗試,如 Steemit、Roll 和 BitClout,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都以失敗告終。由此可見,他們的懷疑不無道理。

然而,FT 在短短 12 天內就穫得了 10 萬用戶,併處理了 6200 萬美元的交易,這一驚人的成績引髮了人們關於「它能否走出一條與以往不衕的道路」的爭論。

迄今爲止,FT 的出色錶現可歸功於以下方麵的成功執行:

(1)帶動 FOMO:

有限訪問:註冊 FT 需要訪問碼,訪問碼可以從現有成員處穫得。這種排他性的感覺讓每個人都在 Twitter 上爭搶訪問碼。

股票按照聯合曲線定價:如前所述,聯合曲線有利於早期參與者,從而在用戶之間引髮競爭,人人都想搶先買入股票。

空投機製:在 6 個月的時間裡,app 測試者總共穫得 1 億積分,這些積分被承諾在 app 正式髮布後用於「特殊用途」,這錶明這些積分有可能會兌換成 FT 代幣。當用戶根據他們的應用內活動以及通過訪問碼帶來的推薦數量纍積積分時,他們自然會受到激勵去使用併推廣 FT。這一巧妙的策略不僅刺激了用戶積極參與平颱,考慮到活動持續時間較長,巧妙地鼓勵用戶形成一緻的使用習慣,從而提高長期用戶留存率。

(2)良好的用戶體驗:

使用 Privy 實現更流暢的用戶體驗:與很多 dapp 不衕,它們需要用戶關聯他們的錢包或設置一個新的應用內錢包(通常都要很麻煩地記住 12 字助記詞),使用 Privy 提供了一種更簡化的方法。新用戶隻需要使用他們的穀歌或蘋果賬戶登録,併爲自動生成的錢包充值即可。這有效地減少了登録障礙,減輕了用戶對其原始錢包可能被黑客攻擊的擔憂,併消除了對 12 字助記詞的需求。此外,Privy 取消了每筆 FT 交易簽名的要求,從而增強了整體用戶體驗。

使用 PWA 漸進式 Web 應用:大約 83% 的社交媒體的操作都髮生在移動設備上。然而,加密 app 在蘋果或安卓應用商店上架通常是具有挑戰性的。爲了應對這一挑戰,FT 巧妙作爲一款 PWA 髮布,其功能類似於本地移動應用,用戶可以直接從 FT 網站「下載」該應用。這種方法不僅避開了傳統應用商店的限製,還確保了與主流移動使用趨勢一緻的無縫用戶體驗。

缺乏可持續的激勵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認爲 FT 像人人都在吹捧的那樣具有革命性,目前的熱潮隻是由「隻漲不跌」的股價帶來的。重要的是,這是不可持續的,併且 FT 的股價會在未來幾個月下跌。

(1)缺乏使用 FT 的長期、可持續的激勵

FT 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可以分爲三類:

  1. 創作者:那些積極管理自己的頻道併鼓勵用戶購買自己股票的人,推廣動力是賺取 5% 交易費。
  2. 消費者:那些購買股票訪問創作者頻道的人。目的是查閲創作者的內容或穫得與創作者單獨互動的機會。
  3. 投機者:那些買賣股票的人。主要動機是通過炒作股票賺錢。

在這三者中,投機者可能是最先離開的。投機的本質意味著早期參與者通常會穫得顯著的好處。然而,隨著平颱的髮展和最初的熱潮減弱,投機活動往往越來越少,因爲活躍的交易變得不那麽有利可圖。對 FT 來説,由於其漸進式聯合曲線,結果更是如此。FT 的股票定價曲線是供給量的平方,這使得其增長比典型的聯合曲線更具指數性。隨著股價越來越高,吸引新用戶投資將成爲艱巨的挑戰。

FT 不斷上漲的內容成本,與其它內容社交平颱的流行模式截然不衕。例如,像 Twitter 和 TikTok 這樣的平颱提供免費內容,而 Twitter Subscriptions 和 OnlyFans 提供獨家內容,每月收取固定費用。

這種定價策略意味著,在 FT 上,好的內容是留給那些財力雄厚的人的。因此,許多用戶可能會髮現自己隻能看到質量較低的內容,從而導緻 FT 的參與度降低,這讓他們成爲下一批潛在離開的人。

投機者和消費者在離開平颱時會拋售他們的股票,這可能會造成股價螺旋式下跌。雖然這種下跌趨勢可能會給創作者帶來短期費用,但從長遠來看,不太可能有足夠的購買需求來爲他們提供可持續的激勵。隨著用戶參與度的下降和內容創作的減少,投機者和消費者的流失速度可能會加快,從而進一步打擊創作者熱情。這種連鎖效應可能是 FT 衰落的前兆,因爲該平颱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價值主張都在減弱。

(2)相互衝突的激勵機製與商業模式

深入研究創作者的長期動機,就會髮現激勵機製和商業模式也存在衝突。

在傳統內容平颱上,創作者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持續的用戶參與和用戶留存。然而,FT 提出了一種非傳統模式:創作者通過交易活動賺取收入,特別是通過買賣具有其內容訪問權的股票。這種模式不是在鼓勵穩定、持久的關繫,而似乎在歡迎用戶流失。

這種模式可能會在創作者和用戶之間形成激勵錯位。創作者可能會受激勵去利用短期交易高峰,而不是去培養與用戶深入持久的聯繫。

盡管當消費者購買股票時,創作者會受益,但股價的指數級增長本質上限製了買家群體,有效地限製了群體規模。再加上創作者隻能穫得一次性付款,而併非持續收入,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質疑。

Friend.Tech 難逃曇花一現命運

雖然 Friend.tech 在推出第二天就創下了單日突破 4000 ETH 交易量的記録,以及 26 萬筆鏈上交易,引髮一陣熱潮。但時隔半個月,交易量斷崖式的下跌也隨之而來,Friend.Tech 難逃曇花一現命運。DefiLlama 數據顯示,Friend.tech 9 月 1 日協議收入爲 6 萬美元,較 8 月 21 日 168 萬美元的峰值下跌超 96%。Friend.tech 每小時活躍用戶數也從 8 月 21 日的 4700 人以上的峰值下降到每小時不到 600 人。

不管 Friend.Tech 的最終結果如何,其最近的錶現爲 Web3 的建設者和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雖然去中心化和所有權的理念是值得贊揚,但它們本身併不是推動採用或成功的關鍵。

當涉及到以用戶爲中心的加密應用程序時,滿足投機欲望和利用「數字上升」策略的誘惑往往被證明是最初參與的有力催化劑,而理念可以在後颱運作併逐步推出。

最終,長期的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短暫的採用或理念。它立足於真正滿足用戶需求和改善生活的可持續戰略。爲了實現持久的影響,平颱創建者必鬚要優先考慮真正的價值和解決方案。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Foresightnews,著作權歸屬原作者[JAVIER ANG,blockcrunch],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繫Gate Learn團隊(gatelearn@gate.io),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錶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錶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覆製、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火不過半個月,friend.tech 是又一個 SocialFi 泡沫?

新手11/23/2023, 9:10:03 AM
本文介紹近期備受關註的社交協議Friend.tech,透過不衕用戶角色的應用數據和競品比較,探討其成為熱點的成功因素和所麵臨的挑戰。

Friend.tech (FT)於 2023 年 8 月 10 日正式推出,是一個部署在 Base 鏈上的 SocialFi 平颱,由 Arbitrum 上另一個 SocialFi 項目 Stealcam 的開髮者創建。

在短短 12 天內,FT 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績:

  1. 吸引了近 10 萬用戶,資金流入 36300 ETH,約 6220 萬美元。
  2. 處理了 100 萬筆交易,交易量超過 36500 ETH,約 6240 萬美元。
  3. 産生近 2000 ETH 的協議費用,是 8 月 22 日産生費用排名第二的平颱,僅次於以太坊。

隨著 FT 在 Twitter 上掀起一波熱潮以及 Paradigm 等投資機構的支持,人們不禁想問:FT 到底是什麽?它是否有望塑造去中心化社交媒體的未來?

Friend.Tech 是什麽?

FT 是一個允許用戶買賣創作者 shares(股票)的社交平颱。持有這些 shares,你就可以訪問創作者的內容併與創作者進行互動。在當前的版本中,FT 或許可以被理解爲 OnlyFans,但目前還僅限於文本功能。

推動 FT 熱潮的,是用戶對創作者股價的炒作能力。在 FT 上,股價由一條聯合曲線決定,價格根據流通股動態調整。因此,每次購買新股都會提高價格,而每次出售股票都會導緻股價下降。

FT 上的聯合曲線自然會令人興奮。它爲早期投資者提供更佳的條件,所以能激勵用戶快速加入併購買股票。由於股價會隨著參與度的增加而上漲,早期參與者會受到激勵積極推廣該平颱,從而助力平颱用戶增長。這種動態創造了一個自我維持的熱度和擴張循環,使得 FT 成爲加密原生人群關註的焦點。

此外,創作者會從每筆交易中抽取 5% 的費用,從而激勵他們推廣用戶來購買自己的股票。

Friend.Tech 爆火的原因

持懷疑態度的人可能會説,FT 的産品併不新穎,因爲它的社交功能相比 Twitter 訂閲、OnlyFans 等成熟的社交媒體平颱沒有創新。此外,過去在社交網絡金融化方麵的嘗試,如 Steemit、Roll 和 BitClout,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都以失敗告終。由此可見,他們的懷疑不無道理。

然而,FT 在短短 12 天內就穫得了 10 萬用戶,併處理了 6200 萬美元的交易,這一驚人的成績引髮了人們關於「它能否走出一條與以往不衕的道路」的爭論。

迄今爲止,FT 的出色錶現可歸功於以下方麵的成功執行:

(1)帶動 FOMO:

有限訪問:註冊 FT 需要訪問碼,訪問碼可以從現有成員處穫得。這種排他性的感覺讓每個人都在 Twitter 上爭搶訪問碼。

股票按照聯合曲線定價:如前所述,聯合曲線有利於早期參與者,從而在用戶之間引髮競爭,人人都想搶先買入股票。

空投機製:在 6 個月的時間裡,app 測試者總共穫得 1 億積分,這些積分被承諾在 app 正式髮布後用於「特殊用途」,這錶明這些積分有可能會兌換成 FT 代幣。當用戶根據他們的應用內活動以及通過訪問碼帶來的推薦數量纍積積分時,他們自然會受到激勵去使用併推廣 FT。這一巧妙的策略不僅刺激了用戶積極參與平颱,考慮到活動持續時間較長,巧妙地鼓勵用戶形成一緻的使用習慣,從而提高長期用戶留存率。

(2)良好的用戶體驗:

使用 Privy 實現更流暢的用戶體驗:與很多 dapp 不衕,它們需要用戶關聯他們的錢包或設置一個新的應用內錢包(通常都要很麻煩地記住 12 字助記詞),使用 Privy 提供了一種更簡化的方法。新用戶隻需要使用他們的穀歌或蘋果賬戶登録,併爲自動生成的錢包充值即可。這有效地減少了登録障礙,減輕了用戶對其原始錢包可能被黑客攻擊的擔憂,併消除了對 12 字助記詞的需求。此外,Privy 取消了每筆 FT 交易簽名的要求,從而增強了整體用戶體驗。

使用 PWA 漸進式 Web 應用:大約 83% 的社交媒體的操作都髮生在移動設備上。然而,加密 app 在蘋果或安卓應用商店上架通常是具有挑戰性的。爲了應對這一挑戰,FT 巧妙作爲一款 PWA 髮布,其功能類似於本地移動應用,用戶可以直接從 FT 網站「下載」該應用。這種方法不僅避開了傳統應用商店的限製,還確保了與主流移動使用趨勢一緻的無縫用戶體驗。

缺乏可持續的激勵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認爲 FT 像人人都在吹捧的那樣具有革命性,目前的熱潮隻是由「隻漲不跌」的股價帶來的。重要的是,這是不可持續的,併且 FT 的股價會在未來幾個月下跌。

(1)缺乏使用 FT 的長期、可持續的激勵

FT 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可以分爲三類:

  1. 創作者:那些積極管理自己的頻道併鼓勵用戶購買自己股票的人,推廣動力是賺取 5% 交易費。
  2. 消費者:那些購買股票訪問創作者頻道的人。目的是查閲創作者的內容或穫得與創作者單獨互動的機會。
  3. 投機者:那些買賣股票的人。主要動機是通過炒作股票賺錢。

在這三者中,投機者可能是最先離開的。投機的本質意味著早期參與者通常會穫得顯著的好處。然而,隨著平颱的髮展和最初的熱潮減弱,投機活動往往越來越少,因爲活躍的交易變得不那麽有利可圖。對 FT 來説,由於其漸進式聯合曲線,結果更是如此。FT 的股票定價曲線是供給量的平方,這使得其增長比典型的聯合曲線更具指數性。隨著股價越來越高,吸引新用戶投資將成爲艱巨的挑戰。

FT 不斷上漲的內容成本,與其它內容社交平颱的流行模式截然不衕。例如,像 Twitter 和 TikTok 這樣的平颱提供免費內容,而 Twitter Subscriptions 和 OnlyFans 提供獨家內容,每月收取固定費用。

這種定價策略意味著,在 FT 上,好的內容是留給那些財力雄厚的人的。因此,許多用戶可能會髮現自己隻能看到質量較低的內容,從而導緻 FT 的參與度降低,這讓他們成爲下一批潛在離開的人。

投機者和消費者在離開平颱時會拋售他們的股票,這可能會造成股價螺旋式下跌。雖然這種下跌趨勢可能會給創作者帶來短期費用,但從長遠來看,不太可能有足夠的購買需求來爲他們提供可持續的激勵。隨著用戶參與度的下降和內容創作的減少,投機者和消費者的流失速度可能會加快,從而進一步打擊創作者熱情。這種連鎖效應可能是 FT 衰落的前兆,因爲該平颱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價值主張都在減弱。

(2)相互衝突的激勵機製與商業模式

深入研究創作者的長期動機,就會髮現激勵機製和商業模式也存在衝突。

在傳統內容平颱上,創作者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持續的用戶參與和用戶留存。然而,FT 提出了一種非傳統模式:創作者通過交易活動賺取收入,特別是通過買賣具有其內容訪問權的股票。這種模式不是在鼓勵穩定、持久的關繫,而似乎在歡迎用戶流失。

這種模式可能會在創作者和用戶之間形成激勵錯位。創作者可能會受激勵去利用短期交易高峰,而不是去培養與用戶深入持久的聯繫。

盡管當消費者購買股票時,創作者會受益,但股價的指數級增長本質上限製了買家群體,有效地限製了群體規模。再加上創作者隻能穫得一次性付款,而併非持續收入,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質疑。

Friend.Tech 難逃曇花一現命運

雖然 Friend.tech 在推出第二天就創下了單日突破 4000 ETH 交易量的記録,以及 26 萬筆鏈上交易,引髮一陣熱潮。但時隔半個月,交易量斷崖式的下跌也隨之而來,Friend.Tech 難逃曇花一現命運。DefiLlama 數據顯示,Friend.tech 9 月 1 日協議收入爲 6 萬美元,較 8 月 21 日 168 萬美元的峰值下跌超 96%。Friend.tech 每小時活躍用戶數也從 8 月 21 日的 4700 人以上的峰值下降到每小時不到 600 人。

不管 Friend.Tech 的最終結果如何,其最近的錶現爲 Web3 的建設者和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雖然去中心化和所有權的理念是值得贊揚,但它們本身併不是推動採用或成功的關鍵。

當涉及到以用戶爲中心的加密應用程序時,滿足投機欲望和利用「數字上升」策略的誘惑往往被證明是最初參與的有力催化劑,而理念可以在後颱運作併逐步推出。

最終,長期的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短暫的採用或理念。它立足於真正滿足用戶需求和改善生活的可持續戰略。爲了實現持久的影響,平颱創建者必鬚要優先考慮真正的價值和解決方案。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Foresightnews,著作權歸屬原作者[JAVIER ANG,blockcrunch],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繫Gate Learn團隊(gatelearn@gate.io),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錶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錶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覆製、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ابدأ التداول الآن
اشترك وتداول لتحصل على جوائز ذهبية بقيمة
100 دولار أمريكي
و
5500 دولارًا أمريكيًا
لتجربة الإدارة المالية الذهبية!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io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