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七月透明度报告发布:稳健实现多维增长
🔹衍生品交易量达 7,400 亿美元,市占率攀升至 11%,创年度新高🔹Launchpad、Launchpool 全面爆发,超额认购率高达 7325.60%,高峰 APR 超 4500%🔹Gate Alpha在7月份上线了超过400个代币,空投数量及奖励持续刷新纪录🔹储备金总规模达 105.04 亿美元,$GT 累计销毁超 1.8 亿枚
Gate 将继续以强劲增长拓展全球生态布局,致力于为用户打造更安全、高效、充满活力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
完整报告详见: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650
比特币Thunderbolt协议: 重塑BTC链下交互与BTCFi生态
比特币雷霆网络:重新审视比特币链下交互的设计逻辑
一、比特币的交易困境
比特币虽然以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闻名,但在日常支付场景中却面临诸多挑战。想用比特币买杯咖啡?你可能会发现等待交易确认的时间比等待咖啡还要长,有时手续费甚至高于咖啡本身的价格。比特币网络上的资产大多处于静态存储状态,难以实现贷款、组合或互操作等功能。
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比特币Script脚本结构过于保守,限制了大多数链下交互场景。比特币的设计初衷并非为了每秒处理数以万计的支付交易。然而,现实需求是显而易见的 - 人们希望能够方便快捷地使用比特币,哪怕只是购买游戏皮肤或为视频打赏,也不愿意等待十分钟之久。
二、闪电网络:优劣并存的解决方案
闪电网络可以被比作比特币主链旁的快速通道。其核心理念源于对主链交易效率的妥协:既然链上交易存在速度瓶颈,那么不如通过建立用户间的专属"支付通道"来实现高频次记账,最终仅将通道关闭时的资金状态同步至区块链。这种模式类似于朋友间每周轮流请客的结算方式 - 人们不会在每次用餐后立即进行银行转账,而是累积多次消费后一次性结清账目。
然而,这个看似精妙的体系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多重困境。首先是通道搭建的高门槛,用户需预先锁定资金才能建立交易通道。其次是复杂的路由难题,当用户间缺乏直连通道时,即便存在间接路径,但若中间通道资金不足或路径节点不可用,交易仍会失败。更严峻的是安全风险,系统要求用户必须保持在线状态以防范对手方在通道关闭时提交过期交易进行欺诈,这对普通用户的设备运维能力构成了不切实际的要求。
尽管闪电网络已上线运行多年,这些结构性缺陷导致其实际应用始终难以突破瓶颈。公开数据显示,当前整个闪电网络的资金锁仓量仅维持在约1亿美元水平,相对于比特币系统万亿级市值而言,其生态地位近乎边缘化。这不禁引发行业思考:我们能否构建出更完善的离链支付协议来突破现有困局?
三、Thunderbolt 协议简介
Thunderbolt是一种基于比特币基础层的软分叉升级方案,它直接在比特币主链的协议级别进行改动,从根本上提升了比特币的可扩展性、交易性能与可编程能力。
从性能层面来看,该协议借助UTXO Bundling技术,实现了对比特币传统交易处理模式的显著优化。UTXO Bundling允许将多个UTXO聚合在一起处理,相当于压缩了交易数据量,从而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将交易速度提升了约10倍。
在可编程性方面,Thunderbolt通过重新引入并扩展OP_CAT操作码。OP_CAT允许对数据进行连接操作,使得开发者可以构建更复杂的脚本逻辑,从而在比特币主链上直接实现智能合约。这一升级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无需依赖侧链、Rollup或跨链桥,开发者即可在原生比特币网络上部署去中心化应用。
资产协议的整合层面,该协议倡导并实现了名为Goldinals的统一标准。Goldinals提供了一种基于零知识证明和状态承诺的资产发行框架。简单来说,这是一套"比特币原生"的代币标准,不依赖外部信任机构,也不需要复杂的跨链桥,就能在链上验证每一个代币的存在与状态。
与传统的扩容思路不同,Thunderbolt采取的是一种"主链原生扩容"路径。无论是交易压缩、智能合约支持,还是资产标准整合与链上交易撮合 - 均直接运行在比特币主链之上,使用的是原生BTC,而非跨链映射代币。
3.1 核心机制剖析
Thunderbolt和闪电网络类似,都是为了解决比特币主链交易确认慢的问题而提出的扩展方案,核心目标都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两者的区别在于:
闪电网络的设计更偏向于"支付通道" - 它只能用于转账支付,不支持智能合约或复杂逻辑,并且其搭建和维护门槛较高,不利于大规模普及。
Thunderbolt致力于提供具备编程能力的链下协议,支持图灵完备的操作,能构建更加复杂的状态资产、流动性协议与金融应用。
灵活可调的多方签名
Thunderbolt将比特币"签名"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用户持有,另一部分由委员会持有。每次转账时,双方各自向自己那部分签名添加一个小秘密。接收者凭借知晓的小秘密,就能将两部分"拼"回完整签名,无需发送方与委员会在线对话。
异步容错的委员会账本
由若干节点组成的"服务小组"负责记账,相互确认当前所有者。即使少数节点出现问题,只要大多数仍在线,就能保持账本正常运转。这些节点仅负责"帮忙签名"和"记账",无法随意动用资金,保证了安全和去中心化。
原子互换式最终化
当真正需要在链上使用资金时,经过三步"原子互换":1.用户和委员会花掉原来的锁定输出,将资金暂时转给委员会;2.委员会将同等金额锁定到一个只有"新用户和委员会"共同才能动用的保险箱;3.最后新用户使用两段签名将保险箱中的资金取出。这样一来,新用户或委员会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操作,保证链下重构和链上赎回一气呵成。
3.2 Thunderbolt 的协议设计与关键创新
非交互、递归式签名委托
设计了一套可重复调整的阈值Schnorr签名结构,传统支付通道常常要来回好几次消息,Thunderbolt只需每次"发一次带小秘密的签名"就能完成,大大降低了在线要求。
每次转移都换"新锁"
每一跳转移时,用户和委员会用新的小秘密更新签名,旧的签名彻底作废。这样之前的任何人都无法获取新签名,防止旧签名被重复利用。
链上只留一次痕迹
只在开始时上链做一次"锁定",后续所有变动都在链下完成,最后再上链使用这笔资金。相比闪电网络需要不断开关通道,Thunderbolt的链上操作更少,隐私也更好。
脱机也不会丢钱
即使用户离线不动,只要委员会大多数在线,就能随时完成转移或赎回,无需担心时间锁过期或对手恶意关闭通道。
真正的"机器证明"安全
协议中所有关键步骤都经过Tamarin Prover进行"形式化验证",这些安全保证不仅是理论上的,而是经过自动化工具反复检验的。
四、Thunderbolt与现有闪电网络方案的对比
Thunderbolt与现有闪电网络方案(如BOLT协议、Breez SDK、Phoenix)相比,主要优势体现在"安全性"和"理论完备性"上。它是少数几个能做到:
但它的劣势也很明显:
五、Thunderbolt的潜在影响:BTCFi的催化剂?
Thunderbolt是目前BTCFi理论上最优的解法,但实操上仍处于"Alpha阶段"。它就像是比特币世界的"以太坊2.0白皮书",充满远见但还未进入"工程系统级"的落地层面。通过现阶段的观察,Thunderbolt可能的发展路径有三条:
1. 被Rollup化集成:作为比特币侧的DeFi引擎
Thunderbolt或许最终会成为某个比特币L2(如BitVM、Nomic、BOB)上的链下模块。这类似于"在Rollup中集成Thunderbolt作为通用合约执行层"。
2. 形成独立标准生态,与主链平行运行
Thunderbolt最可能像闪电网络一样,发展出自己的网络生态、节点运维体系、聚合器等,甚至形成Thunderbolt-LSP运营商。同时引入的UTXO Bundling和OP_CAT两大特性,也可直接承接BTC协议类资产,这里会产生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3. 被更简单方案取代
如果未来出现一种无需状态通道、无需形式化语言、无需链下协议协作就能实现相似功能的系统,那Thunderbolt可能也只是阶段性过渡产物。
从生态层面来看,Thunderbolt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比特币的资产首次具备了"链下合约可组合性"。这种"可组合性"对于DeFi生态的爆发至关重要,正如以太坊的DeFi爆发得益于Solidity + Hardhat + Ethers.js + Metamask的全套生态。
Thunderbolt引入的UTXO Bundling和OP_CAT两大特性为Bitcoin网络带来了原生可编程性和更高的链上吞吐量。这似乎为统一所有比特币生态协议以及包容各种资产和BitMM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然而,Thunderbolt现阶段仍像是"一份强大的数学论文",整体距离开发者"实际应用"可能还有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