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金库:比特币的力量源于流通

中级4/11/2025, 11:28:40 AM
本文通过回应 Michael Saylor 的观点,分析比特币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强调其作为交易媒介功能的重要性,并阐释为什么比特币必须兼具“价值储存”与“交易媒介”的双重属性。

TL;DR

对 Saylor 对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痴迷的批判,以及对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的申述,同时也说明为什么比特币必须同时具备两者。

Michael Saylor,你之所以专注于比特币,是因为你意识到其他所有“价值储存型资产”都有缺陷,而比特币是唯一“无懈可击”的选项。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忽视它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

拿房地产举例,从资产保值的角度看,它确实庞大而稳健;但从流动性角度来看,却往往令人沮丧。当你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而需要紧急保值几十亿美元时,房地产确实还算是一个可行的工具。

但你对“价值储存”(SoV)的执迷,实际上偏离了重点。比特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可以流通的交易媒介。是的,我知道这种说法容易引起争议,“货币旧势力”当然不希望比特币成为真正的交换工具。但如果他们最终选择加入而不是对抗,那将是比特币生态的最大利好。这样一来,大型资本才会真正放心把资金投入其中。

反过来,如果你只把比特币当作“数字黄金”,只强调它的价值储存功能,那其实是削弱了它的潜力。它将被困在“数字黄金 2.0”的框架中,无法释放真正的力量。

别忘了,没有“交易媒介”,就谈不上“价值储存”。交易媒介才是基础。你必须先完成一次交易,才有可能实现储值。想象你丢失了比特币的钱包密钥,技术上你“还拥有”这些币,但因为你无法再使用它们进行交易,市场会立刻抹去它的法币价值。币的价值存在,是因为它能被使用、能被交换。

价值储存就像氧气瓶,虽然重要,但“呼吸”才是核心。储值功能必须依附于交易能力,没有交易,就没有意义上的价值。

Michael,其实你已经亲身经历过了。在阿根廷,你曾经持有数百万美元的资产,结果贬值了 90%。问题不在于你判断失误,而在于你无法用这些资产进行有效交易。正是这种交易功能的缺失,让所谓的“价值储存”化为泡影。

当然,糟糕的储值能力也会拖累交易媒介的作用,但为什么我们仍然要强调后者?因为当环境突变、局势动荡时,你能否生存下来,取决于你是否能交换,是否能快速行动。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流通性。

如今,大多数接触过比特币的人,应该都看过你推广的 Jesse Myers 图表。你声称,全球价值 900 万亿美元的“纯净价值储存”市场是个无与伦比的概念,然后又提到比特币是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市场之一,全年无休、全天候运转。那么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所谓的流动性,其实说的就是“交易媒介”。

接下来我们逐项解析 Jesse 的图表,从房地产市场开始。房地产的估值高达 330 万亿美元,但它的交易量却极低,每年只有约 1.3 万亿美元。再加上监管和税收带来的阻碍,使房地产的流通性极差。尽管如此,它仍受到亿万富翁青睐,正因为它的价值储存属性远远大于其交易媒介能力,这也导致年轻一代被排挤在资产体系之外。

一栋房子本身固然有价值,但它的增值更多取决于与周边网络的连接。修一条通往它的道路,房价上涨;附近开一个超市或加油站,接入电网,价值又提升。网络带来能量的流入,而交易行为是将这种能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关键。但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你是亿万富翁,担心隐私和安全,那你会尽量远离这些网络。你愿意牺牲部分房产价值,以换取对你资源的接近门槛,从而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再来看债券市场。总估值约为 300 万亿美元,每年交易额约 140 万亿美元,另外还有 25 万亿美元的新债券发行。也就是说,它每年的交易媒介使用量相当于其总估值的一半左右。从这个角度看,它比房地产要强一些,但仍以价值储存为主。

再到股票市场,总估值 115 万亿美元,但年交易额却高达 175 万亿美元,说明股票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已经超越其储值功能。就拿你自己持有的 MicroStrategy 股票来说,你最清楚不过:去年它到底储存了多少价值,又交换了多少价值?

再看看艺术品市场,年交易额低到几乎无法在图表上显示。而汽车与收藏品市场,每年交易额却接近 4 万亿美元。这说明它们虽然大多作为价值储存工具存在,但在流通性上依然比房地产表现得更好——哪怕只是一点点。

哦,说到黄金。黄金信徒们经常吹捧它 5,000 年的历史,宣称它是终极的价值储存工具,不管这种说法有多么荒谬。但现实是,它在全球价值储存市场中只占了 1.78%。这说明一旦失去了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黄金就变得极易被垄断和操纵。黄金总估值为 16 万亿美元,而信徒们声称它能承载 120 万亿美元的价值储存。但市场并不买账,反而认为有缺陷的法币都比黄金更“有价值”——是黄金的 10 倍。
那黄金在交易媒介上的表现如何?年交易额约为 54 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由衍生品驱动。这意味着黄金的交易媒介功能,实际上是其价值储存功能的 3.5 倍。

再看货币。它或许不是最强的价值储存工具,但它绝对是最重要的交易媒介。其他所谓的“价值储存型”资产,在这个维度上根本无法与其相比。如果美元只剩下“储值”功能会怎样?那将是美元网络的崩塌。而非美资产的网络将接手流通需求,带动这些资产的价值储存能力逐年上升,而美元的储值地位则会不断下降。

全球货币总量约 120 万亿美元,而仅主要央行的清算系统交易量就已远超这一数值:Fedwire 年交易额约为 1,182 万亿美元,TARGET2 为 765 万亿美元,CHAPS 为 145 万亿美元,其他系统(数据不全)保守估计也有 500 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虽然货币的价值储存总量为 120 万亿美元,但其交易媒介使用量超过 20 倍,达到约 2.5 千万亿美元。如果再考虑全球还有 20 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那么未来新增的交易空间和潜力就更难以估量。如果实现全球化微交易,其意义将更加深远。

那么,在这一切当中,比特币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主流叙事一直在鼓励持有者“永不卖出”,将比特币定位为一种纯粹的价值储存工具。但现实却讲述着另一个故事。2024 年,比特币市值达到 2 万亿美元,而其第一层区块链的年交易量为 3.4 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 Lightning Network 的使用(尽管具体数据有限),总交易量可能接近 4 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比特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在现实中已经超过了其价值储存的作用,比例接近两倍。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那个“永远持有”的叙事开始瓦解,会发生什么?

债券和股票被称为金融“工具”的资产,其本质是在掩盖一个事实:法币本身存在结构性缺陷。它们试图伪装成货币的替代品,却制造出一个让多数人难以实现有效储值的市场,这也进一步割裂了货币应有的“价值储存”职能。但这些金融工具究竟有多包容?或者说,它们是否只是将法币交易媒介中的价值抽离,再转移给那些拥有特权的阶层、亿万富翁,以及囤积资产的群体?

从全球视角看,只有约 10–20% 的人拥有债券敞口,而且其中大多数是通过养老金或投资基金间接持有,并非直接参与。而股票的覆盖面稍高,估计有 15–25% 的人持有一些股票资产。这意味着,最多仍有 80% 的人根本无法使用这些金融工具来保护自己的财富,因此更加暴露在被剥削的风险之下。将价值储存与交易媒介功能人为分裂,本质上构建了一个“掠夺者 vs 被掠夺者”的结构性生态。

这正是“坎蒂隆效应”的真实写照:越接近印钞机的人,越容易率先买入资产型商品,并从货币贬值中受益,而底层大多数则被排除在这些价值储存资产之外。于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开始:印得越多,法币就越无法承担价值储存的角色,系统的不平衡也越发严重,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交易成本。在银行系统内发送美元本身就涉及手续费,这本可以理解为某种服务费用。但一旦你试图将交易媒介转换成价值储存工具时,所需支付的费用就高得多。这种结构性摩擦不仅降低了效率,也进一步将低收入人群排除在有效储值的机会之外。

在这样的体系中,所谓的“交易媒介”越来越像是价值抽取工具,而非真正的交换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在法币环境下,人们对“价值储存”的渴望显得异常强烈。

比特币与此截然不同。它并不像其他资产那样假装自己是货币,而是真正被设计为一种不会像冰块一样不断融化的、具备工程意义的货币。而且,它不歧视任何人。

它属于那些选择它的人,不属于任何政府或印钞机构。由于没有强制性的印钞机制,人们自然不会急着把比特币换成“更好的”价值储存工具——因为根本没有“第二好的选择”。

即便是那些还未拥有比特币的人,也能在它之上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先挣一份货币,再被迫寻找保值渠道,而是直接在比特币的体系中,构建一套有意义、可持续、与财富真正绑定的人生价值网络。

最重要的理念,从来不是“储存价值”,而是传递价值。但要实现价值的传递,前提是你得先拥有一些可以被传递的价值。而要拥有价值,就得先有人把价值转移给你。这也正是为什么富人更偏好那些“不会像冰块一样融化”的资产;而对于刚开始职业生涯的人来说,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价值,而不是储存那些他们尚未拥有的东西。

为什么“价值储存”这个话题会吸引如此多的关注?一个原因是,它所需要的“努力”更少。选择一种价值储存手段,只需要买入并长期持有即可,不需要通过主动行为去改善生活。而把比特币作为交易媒介来使用,就必须通过工作创造收入,说服他人用比特币购买你的商品或服务。这显然是一条更难但更具生产力的路径。

另一个原因也很现实: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手中的法币资产远远超过比特币持仓。只有当比特币的价值超过他们的法币头寸,他们才会真正考虑用比特币来改善生活。但对于那些原本就没有储蓄或资产的人来说,这种转换反而是最容易的。他们没有“守住既得利益”的心理负担。因此,也许正是出于这一点,当前体系才会极力阻止这类“出逃”,甚至主动提供“比特币托管服务”,表面上是便利,实则是把旧有的依赖关系,用一种新形式延续下去。

连“僵化”(ossification)的问题,其实都与比特币是否被用作交易媒介密切相关。你,Michael,一直支持比特币协议趋于稳定、甚至冻结,但如果比特币无法被广泛使用、无法触达更多用户,那你实际是在延迟这一过程的发生。与之相对的是,美国深知:要让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关键不在于储藏,而在于广泛分发,以实现网络效应。他们理解,网络本身才是协议僵化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这对他们来说毫无成本压力,毕竟印钞和纸币分发几乎是免费的。而比特币由于其绝对稀缺性,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始终在“传播”与“储存”之间寻找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使用它——恰恰相反。

“储存脂肪”当然可以作为长期生存的隐喻,但这个比喻忽略了前提:你得先有稳定的“食物收入”,才谈得上生存,更别提储备脂肪。没有收入,就无从谈储蓄;因此,“交换”永远优先于“储存”。反过来,对于那些已经不再担心“挨饿”的人来说,他们才会更关注如何储存以备未来。我要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你对“价值储存”的偏见,正在影响你的判断,也在误导他人。

我在比特币之旅的这个阶段,有一件事我是确定的:不断追逐金钱,会腐蚀人的灵魂。而比特币改变了这一点——它让你不再一味追钱,而是用钱去过你真正渴望的生活。当你已经拥有了你所想要的一切,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然后呢?”

这是一个属于比特币世界的问题。每一个比特币持有者都应该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准备。追逐金钱,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深坑。《圣经》说:贪财是万恶之源。我同意。但真正的问题机制是什么?不是“金钱”本身,而是“追逐金钱”——当你把金钱摆在一切之上,把其他价值全部排在其后,那才是万恶的根源。

你并没有在构建一个比特币标准——你只是在堆叠一副属于自己的牌。就像过去那些囤积黄金的人一样,这一次,你选择从普通人和机构手中收集比特币,最终不过是在进一步巩固法币体系的地位。Saylor,你并不是在挑战美元,相反,你通过不断推高你公司股价和所处的法币生态系统,其实是在强化美元的权力结构。

本质上,你是在投机性地收割那些为你的比特币购入买单的人。他们是真金白银掏出资金换取你囤积的资产,而你不仅伤害了他们,还通过支撑美元体系,让全球其他法币的持有者承受更大压力。在全世界注视下你公开“堆 sats”,这不是建设某种“网络城市”,而是一座由他们出资、但你主宰的封闭庄园。

我不禁在想:究竟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把他们的比特币投进你的证券?愿意把自己手中真正稀缺、真正主权化的货币,换成一个充满监管与中介费用的法币金融工具?我敢肯定,那些真正的比特币极致主义者绝不会做这种事。他们不会把比特币换成你所谓的“市值增强机器”。

你自己扪心自问:你现在会用比特币去买 Apple 的股票吗?毕竟你过去确实投过它。这简直说不通。我给你比特币,你把它换成美元,支付一堆法币费用,喂饱一堆中介和托管人,然后你再用这些法币去买比特币回来?这是价值的交换,还是价值的损耗?

最终,我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几乎可以肯定:你其实早就知道我说的每一个观点。这篇文章虽然是写给你看的,Michael,但真正的对象,是那些把你当作“比特币救世主”的人——那些盲从、从不质疑你行为逻辑的普通人。他们在自己生活中押上了沉重的赌注,而这些赌注可能会让他们的比特币一夜归零。别忘了,他们不像你,有法币体系里的保护机制、融资优势和利率资源。他们复述着你传递的理念,却从未意识到,那些理念并不适用于他们自己。

比特币不是另一个投资工具,不是另一个金融产品。它是一种为人民而生的货币——无国界、无需许可、去中心化。如果你把它当作其他东西来看待,那就是在贬低它真正的价值。

仅仅囤积比特币,并不会带来自由。让 sats 流动起来,才是建设网络的基础。只有流动,才能带来协作;只有流动,才能连接彼此、构建未来;只有流动,才能让整个生态系统真正壮大。

是的,留一部分给明天。但别做那个墓地里最富有的人。把比特币留给那些会真正让它流动、延续、发展的未来方案。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BitcoinMagazine],版权归原作者 [Ivan Makedonski] 所有。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我们会及时处理。

  2. 风险提示:本文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本文其他语种的翻译由 Gate Learn 团队完成。除特别说明外,禁止复制、转载、抄袭译文内容。

Partilhar

Conteúdos

走出金库:比特币的力量源于流通

中级4/11/2025, 11:28:40 AM
本文通过回应 Michael Saylor 的观点,分析比特币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强调其作为交易媒介功能的重要性,并阐释为什么比特币必须兼具“价值储存”与“交易媒介”的双重属性。

TL;DR

对 Saylor 对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痴迷的批判,以及对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的申述,同时也说明为什么比特币必须同时具备两者。

Michael Saylor,你之所以专注于比特币,是因为你意识到其他所有“价值储存型资产”都有缺陷,而比特币是唯一“无懈可击”的选项。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忽视它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

拿房地产举例,从资产保值的角度看,它确实庞大而稳健;但从流动性角度来看,却往往令人沮丧。当你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而需要紧急保值几十亿美元时,房地产确实还算是一个可行的工具。

但你对“价值储存”(SoV)的执迷,实际上偏离了重点。比特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可以流通的交易媒介。是的,我知道这种说法容易引起争议,“货币旧势力”当然不希望比特币成为真正的交换工具。但如果他们最终选择加入而不是对抗,那将是比特币生态的最大利好。这样一来,大型资本才会真正放心把资金投入其中。

反过来,如果你只把比特币当作“数字黄金”,只强调它的价值储存功能,那其实是削弱了它的潜力。它将被困在“数字黄金 2.0”的框架中,无法释放真正的力量。

别忘了,没有“交易媒介”,就谈不上“价值储存”。交易媒介才是基础。你必须先完成一次交易,才有可能实现储值。想象你丢失了比特币的钱包密钥,技术上你“还拥有”这些币,但因为你无法再使用它们进行交易,市场会立刻抹去它的法币价值。币的价值存在,是因为它能被使用、能被交换。

价值储存就像氧气瓶,虽然重要,但“呼吸”才是核心。储值功能必须依附于交易能力,没有交易,就没有意义上的价值。

Michael,其实你已经亲身经历过了。在阿根廷,你曾经持有数百万美元的资产,结果贬值了 90%。问题不在于你判断失误,而在于你无法用这些资产进行有效交易。正是这种交易功能的缺失,让所谓的“价值储存”化为泡影。

当然,糟糕的储值能力也会拖累交易媒介的作用,但为什么我们仍然要强调后者?因为当环境突变、局势动荡时,你能否生存下来,取决于你是否能交换,是否能快速行动。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流通性。

如今,大多数接触过比特币的人,应该都看过你推广的 Jesse Myers 图表。你声称,全球价值 900 万亿美元的“纯净价值储存”市场是个无与伦比的概念,然后又提到比特币是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市场之一,全年无休、全天候运转。那么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所谓的流动性,其实说的就是“交易媒介”。

接下来我们逐项解析 Jesse 的图表,从房地产市场开始。房地产的估值高达 330 万亿美元,但它的交易量却极低,每年只有约 1.3 万亿美元。再加上监管和税收带来的阻碍,使房地产的流通性极差。尽管如此,它仍受到亿万富翁青睐,正因为它的价值储存属性远远大于其交易媒介能力,这也导致年轻一代被排挤在资产体系之外。

一栋房子本身固然有价值,但它的增值更多取决于与周边网络的连接。修一条通往它的道路,房价上涨;附近开一个超市或加油站,接入电网,价值又提升。网络带来能量的流入,而交易行为是将这种能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关键。但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你是亿万富翁,担心隐私和安全,那你会尽量远离这些网络。你愿意牺牲部分房产价值,以换取对你资源的接近门槛,从而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再来看债券市场。总估值约为 300 万亿美元,每年交易额约 140 万亿美元,另外还有 25 万亿美元的新债券发行。也就是说,它每年的交易媒介使用量相当于其总估值的一半左右。从这个角度看,它比房地产要强一些,但仍以价值储存为主。

再到股票市场,总估值 115 万亿美元,但年交易额却高达 175 万亿美元,说明股票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已经超越其储值功能。就拿你自己持有的 MicroStrategy 股票来说,你最清楚不过:去年它到底储存了多少价值,又交换了多少价值?

再看看艺术品市场,年交易额低到几乎无法在图表上显示。而汽车与收藏品市场,每年交易额却接近 4 万亿美元。这说明它们虽然大多作为价值储存工具存在,但在流通性上依然比房地产表现得更好——哪怕只是一点点。

哦,说到黄金。黄金信徒们经常吹捧它 5,000 年的历史,宣称它是终极的价值储存工具,不管这种说法有多么荒谬。但现实是,它在全球价值储存市场中只占了 1.78%。这说明一旦失去了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黄金就变得极易被垄断和操纵。黄金总估值为 16 万亿美元,而信徒们声称它能承载 120 万亿美元的价值储存。但市场并不买账,反而认为有缺陷的法币都比黄金更“有价值”——是黄金的 10 倍。
那黄金在交易媒介上的表现如何?年交易额约为 54 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由衍生品驱动。这意味着黄金的交易媒介功能,实际上是其价值储存功能的 3.5 倍。

再看货币。它或许不是最强的价值储存工具,但它绝对是最重要的交易媒介。其他所谓的“价值储存型”资产,在这个维度上根本无法与其相比。如果美元只剩下“储值”功能会怎样?那将是美元网络的崩塌。而非美资产的网络将接手流通需求,带动这些资产的价值储存能力逐年上升,而美元的储值地位则会不断下降。

全球货币总量约 120 万亿美元,而仅主要央行的清算系统交易量就已远超这一数值:Fedwire 年交易额约为 1,182 万亿美元,TARGET2 为 765 万亿美元,CHAPS 为 145 万亿美元,其他系统(数据不全)保守估计也有 500 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虽然货币的价值储存总量为 120 万亿美元,但其交易媒介使用量超过 20 倍,达到约 2.5 千万亿美元。如果再考虑全球还有 20 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那么未来新增的交易空间和潜力就更难以估量。如果实现全球化微交易,其意义将更加深远。

那么,在这一切当中,比特币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主流叙事一直在鼓励持有者“永不卖出”,将比特币定位为一种纯粹的价值储存工具。但现实却讲述着另一个故事。2024 年,比特币市值达到 2 万亿美元,而其第一层区块链的年交易量为 3.4 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 Lightning Network 的使用(尽管具体数据有限),总交易量可能接近 4 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比特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在现实中已经超过了其价值储存的作用,比例接近两倍。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那个“永远持有”的叙事开始瓦解,会发生什么?

债券和股票被称为金融“工具”的资产,其本质是在掩盖一个事实:法币本身存在结构性缺陷。它们试图伪装成货币的替代品,却制造出一个让多数人难以实现有效储值的市场,这也进一步割裂了货币应有的“价值储存”职能。但这些金融工具究竟有多包容?或者说,它们是否只是将法币交易媒介中的价值抽离,再转移给那些拥有特权的阶层、亿万富翁,以及囤积资产的群体?

从全球视角看,只有约 10–20% 的人拥有债券敞口,而且其中大多数是通过养老金或投资基金间接持有,并非直接参与。而股票的覆盖面稍高,估计有 15–25% 的人持有一些股票资产。这意味着,最多仍有 80% 的人根本无法使用这些金融工具来保护自己的财富,因此更加暴露在被剥削的风险之下。将价值储存与交易媒介功能人为分裂,本质上构建了一个“掠夺者 vs 被掠夺者”的结构性生态。

这正是“坎蒂隆效应”的真实写照:越接近印钞机的人,越容易率先买入资产型商品,并从货币贬值中受益,而底层大多数则被排除在这些价值储存资产之外。于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开始:印得越多,法币就越无法承担价值储存的角色,系统的不平衡也越发严重,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交易成本。在银行系统内发送美元本身就涉及手续费,这本可以理解为某种服务费用。但一旦你试图将交易媒介转换成价值储存工具时,所需支付的费用就高得多。这种结构性摩擦不仅降低了效率,也进一步将低收入人群排除在有效储值的机会之外。

在这样的体系中,所谓的“交易媒介”越来越像是价值抽取工具,而非真正的交换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在法币环境下,人们对“价值储存”的渴望显得异常强烈。

比特币与此截然不同。它并不像其他资产那样假装自己是货币,而是真正被设计为一种不会像冰块一样不断融化的、具备工程意义的货币。而且,它不歧视任何人。

它属于那些选择它的人,不属于任何政府或印钞机构。由于没有强制性的印钞机制,人们自然不会急着把比特币换成“更好的”价值储存工具——因为根本没有“第二好的选择”。

即便是那些还未拥有比特币的人,也能在它之上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先挣一份货币,再被迫寻找保值渠道,而是直接在比特币的体系中,构建一套有意义、可持续、与财富真正绑定的人生价值网络。

最重要的理念,从来不是“储存价值”,而是传递价值。但要实现价值的传递,前提是你得先拥有一些可以被传递的价值。而要拥有价值,就得先有人把价值转移给你。这也正是为什么富人更偏好那些“不会像冰块一样融化”的资产;而对于刚开始职业生涯的人来说,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价值,而不是储存那些他们尚未拥有的东西。

为什么“价值储存”这个话题会吸引如此多的关注?一个原因是,它所需要的“努力”更少。选择一种价值储存手段,只需要买入并长期持有即可,不需要通过主动行为去改善生活。而把比特币作为交易媒介来使用,就必须通过工作创造收入,说服他人用比特币购买你的商品或服务。这显然是一条更难但更具生产力的路径。

另一个原因也很现实: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手中的法币资产远远超过比特币持仓。只有当比特币的价值超过他们的法币头寸,他们才会真正考虑用比特币来改善生活。但对于那些原本就没有储蓄或资产的人来说,这种转换反而是最容易的。他们没有“守住既得利益”的心理负担。因此,也许正是出于这一点,当前体系才会极力阻止这类“出逃”,甚至主动提供“比特币托管服务”,表面上是便利,实则是把旧有的依赖关系,用一种新形式延续下去。

连“僵化”(ossification)的问题,其实都与比特币是否被用作交易媒介密切相关。你,Michael,一直支持比特币协议趋于稳定、甚至冻结,但如果比特币无法被广泛使用、无法触达更多用户,那你实际是在延迟这一过程的发生。与之相对的是,美国深知:要让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关键不在于储藏,而在于广泛分发,以实现网络效应。他们理解,网络本身才是协议僵化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这对他们来说毫无成本压力,毕竟印钞和纸币分发几乎是免费的。而比特币由于其绝对稀缺性,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始终在“传播”与“储存”之间寻找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使用它——恰恰相反。

“储存脂肪”当然可以作为长期生存的隐喻,但这个比喻忽略了前提:你得先有稳定的“食物收入”,才谈得上生存,更别提储备脂肪。没有收入,就无从谈储蓄;因此,“交换”永远优先于“储存”。反过来,对于那些已经不再担心“挨饿”的人来说,他们才会更关注如何储存以备未来。我要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你对“价值储存”的偏见,正在影响你的判断,也在误导他人。

我在比特币之旅的这个阶段,有一件事我是确定的:不断追逐金钱,会腐蚀人的灵魂。而比特币改变了这一点——它让你不再一味追钱,而是用钱去过你真正渴望的生活。当你已经拥有了你所想要的一切,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然后呢?”

这是一个属于比特币世界的问题。每一个比特币持有者都应该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准备。追逐金钱,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深坑。《圣经》说:贪财是万恶之源。我同意。但真正的问题机制是什么?不是“金钱”本身,而是“追逐金钱”——当你把金钱摆在一切之上,把其他价值全部排在其后,那才是万恶的根源。

你并没有在构建一个比特币标准——你只是在堆叠一副属于自己的牌。就像过去那些囤积黄金的人一样,这一次,你选择从普通人和机构手中收集比特币,最终不过是在进一步巩固法币体系的地位。Saylor,你并不是在挑战美元,相反,你通过不断推高你公司股价和所处的法币生态系统,其实是在强化美元的权力结构。

本质上,你是在投机性地收割那些为你的比特币购入买单的人。他们是真金白银掏出资金换取你囤积的资产,而你不仅伤害了他们,还通过支撑美元体系,让全球其他法币的持有者承受更大压力。在全世界注视下你公开“堆 sats”,这不是建设某种“网络城市”,而是一座由他们出资、但你主宰的封闭庄园。

我不禁在想:究竟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把他们的比特币投进你的证券?愿意把自己手中真正稀缺、真正主权化的货币,换成一个充满监管与中介费用的法币金融工具?我敢肯定,那些真正的比特币极致主义者绝不会做这种事。他们不会把比特币换成你所谓的“市值增强机器”。

你自己扪心自问:你现在会用比特币去买 Apple 的股票吗?毕竟你过去确实投过它。这简直说不通。我给你比特币,你把它换成美元,支付一堆法币费用,喂饱一堆中介和托管人,然后你再用这些法币去买比特币回来?这是价值的交换,还是价值的损耗?

最终,我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几乎可以肯定:你其实早就知道我说的每一个观点。这篇文章虽然是写给你看的,Michael,但真正的对象,是那些把你当作“比特币救世主”的人——那些盲从、从不质疑你行为逻辑的普通人。他们在自己生活中押上了沉重的赌注,而这些赌注可能会让他们的比特币一夜归零。别忘了,他们不像你,有法币体系里的保护机制、融资优势和利率资源。他们复述着你传递的理念,却从未意识到,那些理念并不适用于他们自己。

比特币不是另一个投资工具,不是另一个金融产品。它是一种为人民而生的货币——无国界、无需许可、去中心化。如果你把它当作其他东西来看待,那就是在贬低它真正的价值。

仅仅囤积比特币,并不会带来自由。让 sats 流动起来,才是建设网络的基础。只有流动,才能带来协作;只有流动,才能连接彼此、构建未来;只有流动,才能让整个生态系统真正壮大。

是的,留一部分给明天。但别做那个墓地里最富有的人。把比特币留给那些会真正让它流动、延续、发展的未来方案。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BitcoinMagazine],版权归原作者 [Ivan Makedonski] 所有。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我们会及时处理。

  2. 风险提示:本文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本文其他语种的翻译由 Gate Learn 团队完成。除特别说明外,禁止复制、转载、抄袭译文内容。

Comece agora
Registe-se e ganhe um cupão de
100 USD
!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io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