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獨家活動: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4,000 枚 $PUBLIC 獎勵池!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PUBLIC)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可爲分析、教程、創意圖文、測評等)
添加話題: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如質押記錄、領取頁面等)
🏆 獎勵設置(總計 4,000 枚 $PUBLIC)
🥇 一等獎(1名):1,500 $PUBLIC
🥈 二等獎(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獎(5名):每人 200 $PUBLIC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相關性、清晰度、創意性)
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
📄 注意事項
所有內容須爲原創,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
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
比特幣是否“逢高出貨”?
昨天,我的朋友圈和各種羣裏滿屏都是慶祝比特幣比薩節的消息。正好這兩天比特幣又再次創了歷史新高來到11萬美元。
在這種氛圍的烘托下,大家興奮地慶祝着這個屬於比特幣的節日:15年前的那一天一位程序員用1萬枚比特幣買了兩份比薩餅。
這件事情的歷史意義無需贅言,它標志性地賦予了比特幣內在價值。
但其後尤其是這幾年,每當這一天大家慶祝這個節日的時候談得更多的還是如果這位程序員把這些比特幣全部(或者部分)留下來一直拿到今天,那情形會是什麼樣。
我打開了coingecko上比特幣的歷史走勢,它記錄數據的起點是2013年4月28日,當天比特幣的價格是135美元。
我覺得這時的價格還是高了,於是我又試了試tradingview。這上面的記錄比較詳實,我找到了比特幣第一次達到1美元的時間,大概在2011年2月1日。
爲什麼我要找比特幣第一次達到1美元的時間呢?
因爲從1美元到10萬美元,比特幣實現了10萬倍的漲幅。如果一個普通人有幸在他的一生中能夠從一個投資品中獲得10萬倍的漲幅收益,即使他的初始投資額不大,這個收益也足夠讓他實現財務自由、從一個普通人實現一定程度上的階層躍升。
時光倒流回2011年,我們這一代人那時無論是在讀書還是已經工作,從平時的零花錢或者工資中拿出100元人民幣來投資應該都不是難事吧?
那100元如果當初都用來買比特幣,今天的價值已經是1000萬人民幣了。這個資產即便在一線城市,只要不太過追求奢華的生活,實際上是完全能過上一個輕鬆自在的生活的。
但難的是,即便我們這100元當時真的就是買了比特幣,我們中有多少人能一直拿着它留到今天,中間不進行任何折騰呢?有多少人能夠完全屏蔽這期間比特幣經歷的跌宕起伏甚至暴跌歸零?
要屏蔽所有這些幹擾,我覺得最核心的其實就是兩點:
一是相信它的未來有價值。
二是徹底拋棄做波段的思維。
對於今天還在加密生態中探索的絕大多數人,我估計第一點在某種程度上比較容易---在這個生態裏泡了這麼些年,對比特幣或多或少已經能在心底建立起一定的認知了。
而難的是第二點,否則我們就不會隔三岔五忍不住想關注行情,想看看幣價了。而在做波段的過程中,最容易掉進去的坑就是一旦賣了就很難再買回來,從而最終徹底錯過這趟財富快車。
所以對比特幣的長期持有才是對投資者更關鍵的考驗。
正好這幾天,我時不時就會刷到林園的視頻。他在視頻中經常說他買股票就是長持,不賣。不過他說話有時候不嚴謹,幸好我看他的視頻比較多,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他的話。他在視頻裏說的不賣意思是他看好的股票長持不賣,而不是對任何一支股票買了就不賣。
在林園過往的投資案例中達仁堂就是個比較有參考價值的案例。
林園買達仁堂買的是在新加坡上市的S股。相對A股,S股價格更便宜而且分紅更慷慨。他2013年重倉買入這支股票。但達仁堂的S股在2012年至2022年這10年間股價幾乎一動不動。
對這種情形,如果要是普通的投資者估計早就沒有耐心了,早就把這個股票清倉走人了。如果這麼做,那就會妥妥錯過達仁堂接下來的飆漲:從2022年到2025年這三年,達仁堂開啓了暴漲模式,在三年間股價暴漲了10倍。
在達仁堂的案例中,它實現10倍的漲幅,用了13年時間。
在比特幣的案例中,它實現10萬倍的漲幅,但也用了14年時間。
所以我想說的是,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真的要想獲得史詩級的財富,必須要和時間做朋友,無論是在傳統投資領域還是在加密生態中投資,都是如此。
夢想一夜暴富、癡迷波段操作,對於普通人而言是實現財富進階最大的敵人。
這麼想下來,我越來越傾向以後把比特幣和以太坊長期持有。除非市場極其癲狂,否則即使行情好,我也盡量不進行所謂的“逢高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