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廣場小夥伴們,福利不停,精彩不斷!目前廣場上這些熱門發帖贏獎活動火熱進行中,發帖越多,獎勵越多,快來 GET 你的專屬好禮吧!🚀
🆘 #Gate 2025年中社区盛典# |廣場十強內容達人評選
決戰時刻到!距離【2025年中社區盛典】廣場達人評選只剩 1 天,你喜愛的達人,就差你這一票衝進 C 位!在廣場發帖、點讚、評論就能攢助力值,幫 Ta 上榜的同時,你自己還能抽大獎!iPhone 16 Pro Max、金牛雕塑、潮流套裝、合約體驗券 等你抱走!
詳情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community-vote
1️⃣ #晒出我的Alpha积分# |曬出 Alpha 積分&收益
Alpha 積分黨集合!帶話題曬出你的 Alpha 積分圖、空投中獎圖,即可瓜分 $200 Alpha 代幣盲盒,積分最高直接抱走 $100!分享攢分祕籍 / 兌換經驗,中獎率直線上升!
詳情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2763074
2️⃣ #ETH百万矿王争霸赛# |ETH 鏈上挖礦曬收益
礦工集結!帶話題曬出你的 Gate ETH 鏈上挖礦收益圖,瓜分 $400 曬圖獎池,收益榜第一獨享 $200!誰才是真 ETH 礦王?開曬見分曉!
詳情 👉 https://www.gate.com/pos
Web3信任的真諦:重復博弈與高違約成本
Web3信任的本質:源於不可篡改代碼,成於無限博弈
在Web3生態中,我們常認爲"不可篡改"就是終極信任。然而,這僅僅是入門門檻而已。
對於資產本身,帳本的不可篡改確實足夠 - 比如比特幣2100萬的總量上限構建了區塊鏈世界的信心。ERC20代幣餘額、NFT歸屬、跨鏈轉帳完成等,只要被鏈上記錄就足夠可信,無需人爲幹預。
但對於商業主體、金融機構、協議、項目方而言,不可篡改的帳本只是基礎功能和門檻。真正讓人信任的,不是它"不能改",而是它"不能走"也"不願走"。
Web3的信任之道,不在於共識機制或節點,而在於參與者之間的一筆筆交易。信任是在交易中產生的。
信任是重復博弈的產物,也是高違約成本的附屬品。它不是憑空出現的"共識",而是在一次次資金周轉、擔保履約中自然沉澱下來的默契。
在某些傳統商業圈中,真正的"信任層"不僅由血緣、地緣與人情編織而成,還在一次次交手中確立和構建。金融信用的底層架構,不是帳本,更不是一句句的"自己人",而是無數次博弈後形成的默契。信任如同和平,只存在於雙方都有足夠威懾力的情況下。
這些傳統商業圈或許比華爾街更早明白,了解對方背景(KYC/KYB)只是入門:真正的信任,不存在於去中心化節點中,也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一筆筆違約、守約的交易積累而成。
一、高密度重復博弈與跨區域互擔保網路
某些傳統地下金融網路的本質,是基於高頻率、長期性交易積累出的信任網路。它的客戶並不局限於本地,而是覆蓋從東南亞到北美的廣泛華人社區。
這種跨區域金融協作能夠成立,依賴於一個核心結構:高密度重復博弈 + 跨區域互擔保網路。
一名在海外經營的商人,長期通過非正規渠道向國內家族或合夥人調動資金,時間久了,他與中間的金融機構、代理人之間會形成長期往復的交易行爲。這種結構不是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給你100萬,是因爲我知道你明年還會再找我換100萬"的預期之上。
這些交易網路並不依賴於正式合同,而依賴於信任的鎖定結構:家族聲譽、口碑傳承、互擔機制,使得即便跨越千裏也能達成"遠程履約"。
二、違約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信任並非天生美德,而是理性的結果。違約成本之高,才讓人"不敢違約"。
如果某筆交易違約,不僅會導致本地名譽掃地,還會通過家族網路、同鄉關係、宗親社群迅速傳導,形成不可逆的社會性"清算"機制。它不通過法院,但足以讓人"在海外無法立足"。
這是一種"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統。它不是官方的,卻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懾力。
你可以不信合同,但你不會不信一整個宗親會的封殺令。
三、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無形的交易鎖定結構
這種非正規金融網路的另一個核心機制,是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
不同的金融機構之間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爲對方的"通道"與"對沖"。
這就像一種天然形成的"Layer",通過不同節點間的資金流轉,構建出一個高度彈性但強交易鎖定的結構:
資金在多點間流轉,形成人情與利益的相互纏繞;
每一筆交易背後,都是一張"我若出事,你也出事"的共同體債權結構。
這種系統比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鏈上橋接協議都更靈活、強韌,盡管它沒有一行代碼。
四、代碼不可篡改只是入門,鎖倉後的"不離開"和敢於繼續博弈才是"自己人"
在Web3中,我們常常將"不可篡改的代碼"視爲終極信任,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資產本身,帳本不可篡改/不撒謊就足夠了。但對一個商人、一個協議的信任,則有更高維度的邏輯和門檻。
我們不該問:"這協議有沒有漏洞?" 而應該問:"這個協議敢不敢和我綁定4年?"並持續貢獻和流動在這個生態中。
鎖倉,是一種經濟博弈中的"自我抵押"; ve(3,3),是向社區證明"我不跑路,我願長期玩下去"的博弈承諾。
你鎖倉,我也鎖倉,我們彼此鎖住,才能形成穩定的互信;
你敢反復博弈,我才相信你不會背刺 - 關鍵詞是"敢";
你敢不敢把資金都沉澱在這個生態中流通、不離開
注:這裏說的鎖倉,鎖的不只是協議裏劃撥給項目方的token,還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資金、協議收入,甚至項目方創始人個人的資金。你/我指的是商人之間,協議之間。
但要注意,"鎖倉"只是開始,只是承諾進入整個生態的"投名狀"而已。重要的是後續的重復博弈 - 敢不敢把價值都留在生態中。
一個DeFi協議真正贏得信任,不在於是否開源,而在於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權利、並且持續把資產在生態中流通 - 敢於長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簡而言之,一個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約,遠不如一個不願離開的對手更可信。
五、我們追錯的目標 - Web3的信任升級,不是模塊,更是博弈設計
當前Web3追求高TPS、低Gas、模塊化結算層、去中心化等等。但這些,並不能構建對產品、項目、協議的信任。
信任不是一種技術指標,而是一種長期博弈關係的結構。
傳統金融網路告訴我們:最可靠的關係不是寫在合約裏的規則,而是寫在違約成本裏的結構。
就像非正規金融的社會性清算系統,DeFi也應設計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聲譽,還得被多邊金融關係清算 - 鎖倉機制、投票權、治理權綁定,就是這些"灰色清算機制"的鏈上翻譯。
我們應該構建的是一個能讓協議/商人,敢於無限重復博弈的環境。
記住,共識機制只是冰山上的協議,鎖倉和重復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因爲你說,而是你拿你的時間、金錢和信譽,與你的盟友,共赴深淵。
六、尾聲:信任的未來,來自無法退出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緒口號,而是最具威懾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這種制度性的"無法退出","敢持續投入和沉澱"才是Web3應追求的終極信任結構。
技術,能造出帳本; 制度,能造出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無法不信。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愛"博"(弈)才會贏
後記
爲了讓文章更具有可讀性,本文只是注重在"重復博弈"的論述中。在沒有了解背景和高違約成本的前提下,讓參與者(主要指的是商人)強行進入重復博弈的環境中也是一種局部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