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步入生息新時代

曾經只能靜止不動的穩定幣,如今正煥發出全新的生機,傳統模式下,發行方通過用戶資金投資美債獲取巨額收益,而持有者卻只能做“無息儲戶”,這種不公平格局正在被打破。

長期以來,穩定幣持有者一直處於尷尬境地:雖然資產價值穩定,但收益爲零,而發行方卻將用戶資金投入美國國債等安全資產,坐享每年數十億美元收益。Tether披露的數據顯示,其持有超157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位列全球第18大美債持有者,2025年二季度運營利潤高達49億美元。

但這一格局正在被徹底顛覆,收益型穩定幣的崛起,正讓穩定幣從“價值錨定工具”升級爲“生息資產”,開啓穩定幣的“分紅時代”。

收益型穩定幣:重新定義穩定價值

收益型穩定幣的核心在於其底層資產能產生收益,並將該收益通過智能合約直接分配給持有者,這與傳統穩定幣(如USDT、USDC)形成鮮明對比——前者讓持有者成爲“無息儲戶”,後者則將持幣轉化爲被動投資工具。

其運作邏輯可簡化爲:

• 用戶存入美元購買穩定幣

• 發行方將資金配置於生息資產(如美債、質押收益)

• 收益通過鏈上機制自動分配給持幣人

• 持幣人享受“持有即生息”的紅利

這一模式打破了發行方獨佔收益的壁壘,將美債利息等傳統金融收益通過代幣化形式回饋給用戶。

頭部項目:收益與風險的多元圖譜

當前收益型穩定幣已形成多層次的生態格局,滿足不同風險偏好需求:

• Ethena的USDe:採用“ETH質押+永續合約對沖”的Delta中性策略,年化收益曾高達30%,當前約9.31%。其市值已突破100億美元,成爲該領域的流量擔當。

• Ondo Finance的USDY:錨定短期美國國債,提供約4%-5%的穩定收益。本質是代幣化票據,由國債和銀行存款擔保,吸引保守型投資者。

• PayPal的PYUSD:2025年升級爲生息型穩定幣,用戶可在支付場景中同步賺取底層美債利息。

• MakerDAO的USDS:DAI的升級版,用戶存款可享4.75%儲蓄利率(SSR),存款規模近20億美元。

價值重構:從“工具”到“資產”的躍遷

收益型穩定幣的爆發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經濟模型的革新:

  1. 重新分配金融價值

將發行方獨佔的百億級美債收益,通過鏈上機制返還用戶,例如,若美債收益率爲4%,萬億美元穩定幣市場每年可產生400億美元利息——收益型穩定幣讓用戶從旁觀者變爲分享者。

  1. 打通RWA(真實世界資產)的核心管道

代幣化國債是收益型穩定幣的底層支撐,截至2025年,鏈上代幣化國債市值超58億美元,並以25%的季度增速擴張,穩定幣成爲傳統收益流向加密世界的“合規橋梁”。

  1. 激活DeFi可組合性

用戶可將USDY在Aave中抵押借貸,或在Curve中做市,疊加額外收益。例如,USDY基礎收益4.5%,通過DeFi策略可提升至6%-8%,形成“生息-復投”閉環。

市場預測,在監管合規、跨境支付擴張及傳統金融接入的推動下,穩定幣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1.4萬億-4萬億美元,收益型穩定幣將佔據穩定幣市場規模總量15%以上。

收益型穩定幣標志着穩定幣從1.0(錨定工具)向2.0(生息資產)的躍遷,它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產物,更是金融權力重新分配的歷史進程——將曾經被機構壟斷的無風險收益,通過代碼分配給每一個持幣者。

穩定幣的“生息時代”,本質是加密市場對傳統金融利益分配機制的再造,它不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交易環境,更通過DeFi組件將收益型穩定幣的潛力最大化。

未來隨着RWA代幣化規模的進一步擴張,穩定幣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將更加緊密,當持有穩定幣能獲得4%年化收益時,它已具備挑戰傳統貨幣基金的基礎條件,成爲連接現實與數字世界的價值紐帶。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考雅思vip
· 8小時前
在美国监管环境逐渐转向支持数位资产之际,联准会理事 克里斯多福·沃勒(Christopher Waller) 在 2025 年怀俄明州区块链研讨会上向银行业与政策制定者喊话——「DeFi 没什么可怕的」。他强调,去中心化金融只是交易与记录的新技术,并呼吁银行与监管机构携手,将加密支付与稳定币纳入主流金融体系。沃勒:DeFi 与日常支付无异沃勒在演讲中将 用稳定币购买 meme 币 与 用借记卡在超市买苹果 作比较,指出两者本质相同:1、都是以数位货币完成支付2、都会生成交易记录(收据或分散式帐本)3、都是现有支付逻辑的技术延伸他认为,智能合约、代币化与分散式帐本只是新的支付工具,并不构成威胁。联准会监管态度转向支持创新沃勒的言论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